(續前篇:On the Street... Singapore. 街頭遊走新加坡:阿拉伯、小印度)
「來新加坡的話,建議我買什麼回去當伴手禮好呢?」待在新加坡的幾天我幾乎逢人便問。
「嗯...榴槤吧?」
「你在跟我開玩笑嗎?那帶不回去。」妙的是幾乎大家都會提議榴槤。
「那我就不知道了...綠蛋糕吧?」其中有人提議,難得引起周邊的人們附和。
「綠蛋糕?那是什麼?」
「用班蘭葉做的蛋糕,很香,在新加坡很有名的,我明天買來讓你們嘗嘗,喜歡再買...畢竟那一個也不便宜。」
隔天我們吃到了眾人一致推薦的Bengawansolo綠蛋糕,確實是頗為美味,簡單的戚風蛋糕體,吃來有股特別的草香氣... 但坦白說這樣口感的蛋糕在台灣也不少見,值得特地這樣帶回去嗎?我頗為猶豫。
像這樣的疑惑,在新加坡期間,其實從來不曾停過。
在我的旅行習慣裡,每到一個地方,都會想找出當地的獨特文化,從那個地方的土地長出來的、無可取代的東西,然後我會下意識地和自己平常所身處的環境做對照:這和台灣有什麼不同呢?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走向這種發展呢?
因為在自己平常的創作裡,必須不斷地思考自身定位、找到自我的文化價值,所以這樣的思考方式已經成為我衡量事物的一種習慣。
但來到新加坡,這個多元文化共同組成的國家,我卻驚訝地發現,找不到新加坡的在地文化!
在新加坡,我可以看見來自世界各地的品牌、買到世界各地的東西、走在路上會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,但當我認真想找尋「新加坡的東西」時,我卻發現我找不到——當然,那些印有魚尾獅(Merlion)的馬克杯和鑰匙圈不算。
我到每個地方都有闖逛小巷弄的習慣,越有深度的城市,巷弄越是精彩。
但即使來到以富有藝文特色的聞名的中峇魯(Tiong Bahru)一帶,異國風情的酒吧、咖啡館、麵包店、書店... 是有的,但若要挖掘新加坡特色,就不免要失望。
走到商店裡,看見不少質感和設計均佳的商品,期待這是屬於當地設計師的作品,但往往是店主從世界各地帶回的東西;我會刻意問:「哪些是新加坡設計師的創作呢?」店員大概很少直接被問這個問題,總是會環顧店裡一圈,或者搖頭,或者指指我在上一間店即看過的東西。
也許,這個國家還太年輕,它由多元文化而組成,但還來不及生根、交融,還來不及思考自我土地的意義,還來不及長出屬於自己的新加坡文化。
但話說回來,中峇魯這個地方還是相當值得一遊,這是個氣氛悠閒而寧靜的住宅區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,是此區純白色的殖民風格矮樓房,家家戶戶都是一色白,為了通風而習慣將窗戶打開,又用一半的花布窗簾遮蔽隱私;路旁種滿南洋風情的植物,街頭巷尾既有老客人經常走動的當地飲食店,也有氣氛時髦的小酒館、餐廳...
我到這裡來尋找一間叫做BooksActually Bookstore的小店,在「the Best Singapore」網站上,被選為最值得前往的新加坡獨立書店之一,店裡除了賣書,也販售店主所搜集的各種古董舊貨...看起來就是會令人喜歡的在地書店。
店裡的氣氛和商品確實都不錯,但總不免讓我想到台北也有不少比這裡更有魅力、內容更豐富的書店。
我也曾走入新加坡頗負盛名的「南洋藝術學院」和「SOTA School of the Art Singapore」——到一個新的城市,我喜歡到他們的藝術大學走走(如果有的話),想看看學院裡的年輕藝術系學生作品,也許是繪畫、也許是戲劇或音樂...但除了設計出眾、充滿現代感的建築本體,藝術學院裡並未令人留下深刻的創作印象。
倒是去了新加坡美術館非常喜歡,感覺和台北的當代藝術館很像,都是美麗的舊建築改建而成,但新加坡美術館的建築本體更勝一籌。造訪時的當期展覽作品中,有不少都觸及了文化共存、自我認同...的議題,看來這的確是新加坡這個適才建國五十年的年輕國家,正在經歷的階段。
關於文化體驗,我想特別談談他們的語言和食物。
以英文為官方語言、華人為族群大宗的新加坡,英語和華語是街頭最常聽見的語言,新加坡華人主要來自中國福建沿海一帶,因此和部份人們說「福建話」也通(台灣人往往會誤認為他們在講「台語」);完全無法理解的就是馬來語和帕米爾語(印度語系)。
能夠說中文、台語和英語的我,本以為在新加坡溝通應該無礙,沒想到卻差點被口音打敗...絕不只是因為「Singlish」獨特的英文腔調總令我要停頓三秒才能答話,各種口音的華語才讓人感到挫折,而印度人則讓人往往猜不透他說的是印度語還是英語...
但妙的是,新加坡人自己似乎倒不覺得有任何不便,服務業似乎也不認為自己有配合客人語言習慣的必要,反而是我往往要在進到店家以後,判斷這家店裡講的是哪種語言,再決定自己要怎麼交談。
食物方面,在來到新加坡以前,我以為肉骨茶和海南雞飯是他們的國民食物,像台灣的滷肉飯和乾麵一樣隨處可見的東西,但沒想到其實還是得要費神找找,倒是韓國料理和日本餐廳相當受到歡迎。
幾度尋找海南雞受挫後,幸好我們堅持循著旅遊書找到頗負盛名的「五星海南雞飯」去,才算好好吃了一頓新加坡美食。米飯吸飽雞汁和獨門香料,真的非常好吃!
整體而言,新加坡對我來說確實有他的國際化、現代化、高效率...等值得嚮往的一面,但卻很難真心喜歡並留下深刻印象,反而是再回到台灣後,會回過頭來欣賞台灣已然長成的自有文化。
我們同樣是個多元文化交互影響的地方,但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,文化已漸漸長出了自己的樣貌,多數台灣人可能自己也尚未覺知,但對於自身土地與生活方式的認同感,其實就是支撐自有文化發展最重要的支柱。
如果我們能改善一些缺點,一定可以成為一個令人真心喜愛的地方。
但這又是另一番長篇大論了。
(回到第一篇:On the Street... Singapore. 街頭遊走新加坡:人造城市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