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/8/31

南方澳,潮濕、緩慢又寧靜


為了享有一個「悠閒、無所事事」的大學室友姊妹淘假期,於是我們選擇來到南方澳;兩天一夜,哪裡也不去,被司機大哥問起我們行程怎安排?還亂不好意思地支支吾吾照實回答:「都沒有耶,就在南方澳...」我們可以明白司機大哥的驚訝,畢竟這裡是個花半天時間就可以巡禮完畢的小漁村。
我們住在一間雅痞風格、也是讓我們這種外地文青有安全感的旅店裡,慢慢地吃、慢慢地聊天、慢慢地散步到海邊。
南方澳唯一一條大路沿著走,就能看盡村子的全貌。在港邊群聚的海鮮餐廳、香火鼎盛的小廟,路上來往的行人一眼就能分辨誰是在地人、誰是觀光客。很快地我們就發現這裡幾乎是個只有老人和外籍漁工的小漁港,有著繁華落盡的寧靜與落寞。大半居民討海維生,這幾天海象不佳,漁船都停泊在港口裡緊挨著,沒有魚貨交易的熱鬧景象可看,倒是可以看見村子平日的生活樣貌。
漁工們看似以船為家,三三兩兩在船上晾衣服、煮東西;偶爾遇見有人在裝飾未下水的新船,或是聚在一起勤奮地補破網。
空氣中飄盪著充沛的水氣與漁港的特殊鹹腥味,眼前所見的每個景象都像幅暗色渲染的水彩畫,主色調是生鏽鋼鐵與港埠剛毅的濃灰棕色,但卻又有著海水藍綠的清爽跳色。整體氛圍陰鬱,靜謐而迷人。

2015/8/8

On the Street... Singapore. 街頭遊走新加坡:多元文化vs自身文化

(續前篇:On the Street... Singapore. 街頭遊走新加坡:阿拉伯、小印度

「來新加坡的話,建議我買什麼回去當伴手禮好呢?」待在新加坡的幾天我幾乎逢人便問。
「嗯...榴槤吧?」
「你在跟我開玩笑嗎?那帶不回去。」妙的是幾乎大家都會提議榴槤。
「那我就不知道了...綠蛋糕吧?」其中有人提議,難得引起周邊的人們附和。
「綠蛋糕?那是什麼?」
「用班蘭葉做的蛋糕,很香,在新加坡很有名的,我明天買來讓你們嘗嘗,喜歡再買...畢竟那一個也不便宜。」
隔天我們吃到了眾人一致推薦的Bengawansolo綠蛋糕,確實是頗為美味,簡單的戚風蛋糕體,吃來有股特別的草香氣... 但坦白說這樣口感的蛋糕在台灣也不少見,值得特地這樣帶回去嗎?我頗為猶豫。

像這樣的疑惑,在新加坡期間,其實從來不曾停過。


在我的旅行習慣裡,每到一個地方,都會想找出當地的獨特文化,從那個地方的土地長出來的、無可取代的東西,然後我會下意識地和自己平常所身處的環境做對照:這和台灣有什麼不同呢?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走向這種發展呢?
因為在自己平常的創作裡,必須不斷地思考自身定位、找到自我的文化價值,所以這樣的思考方式已經成為我衡量事物的一種習慣。

但來到新加坡,這個多元文化共同組成的國家,我卻驚訝地發現,找不到新加坡的在地文化!

在新加坡,我可以看見來自世界各地的品牌、買到世界各地的東西、走在路上會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,但當我認真想找尋「新加坡的東西」時,我卻發現我找不到——當然,那些印有魚尾獅(Merlion)的馬克杯和鑰匙圈不算。

我到每個地方都有闖逛小巷弄的習慣,越有深度的城市,巷弄越是精彩。


但即使來到以富有藝文特色的聞名的中峇魯(Tiong Bahru)一帶,異國風情的酒吧、咖啡館、麵包店、書店... 是有的,但若要挖掘新加坡特色,就不免要失望。
走到商店裡,看見不少質感和設計均佳的商品,期待這是屬於當地設計師的作品,但往往是店主從世界各地帶回的東西;我會刻意問:「哪些是新加坡設計師的創作呢?」店員大概很少直接被問這個問題,總是會環顧店裡一圈,或者搖頭,或者指指我在上一間店即看過的東西。
也許,這個國家還太年輕,它由多元文化而組成,但還來不及生根、交融,還來不及思考自我土地的意義,還來不及長出屬於自己的新加坡文化。

2015/8/7

On the Street... Singapore. 街頭遊走新加坡:阿拉伯、小印度

(續前篇:On the Street... Singapore. 街頭遊走新加坡:人造城市

若要問我這次在新加坡待的幾天裡,最喜歡什麼地方,那無疑是住宿附近的阿拉伯區(Arab Quarter)吧!
由於下午的時間大部份都要工作,因此可以自由探索的時間大概就只有上午和晚間;阿拉伯區離自己的住宿地「武吉士(Bugis)」相當近,走路即可到達,因此去了好幾回。


新加坡的當地文化大抵是由四種文化組成:馬來、華人、印度...還有阿拉伯/回教文化,再加上身為一個國際轉運站,街上往來是絡繹不絕的各國人種,整體而言是個文化印象相當多元混合的地方。
但住個幾日之後,漸漸就會感覺到,新加坡的多元文化,彼此之間與其說是「融合」,其實是更趨近於一種「並存」的狀態。基本上無論是階級、職業、活動地區、生活方式...,不同文化間表現出的是涇渭分明的態度,特別是在宗教信仰上的感受最為深刻。
「不同的族群之間會通婚嗎?」我好奇問當地朋友。
「幾乎不會...主要是因為宗教信仰不一樣吧,很難這樣生活在一起。」朋友是華人,撇撇頭否定這個可能性。


的確,為了滿足不同文化間的信仰需求,新加坡街頭的宗教場所眾多;令我印象最深刻的,當然就是阿拉伯區的蘇丹回教堂(Sultan Mosque)。
回教堂就位在阿拉伯區外圍的大馬路邊,碩大的金色圓頂獨樹一格,莊嚴華麗的氣勢令人無法忽略。我曾想鼓起勇氣走進回教堂裡一探究竟,但四周往來的幾乎都是當地回教徒,女性多數圍著長袍與頭紗,令我感受到自己的突兀而打了退堂鼓,甘於在四周繞走從外圍欣賞它的美。
傍晚時分,回教堂裡就會開始用擴音器廣播祈禱文,整個阿拉伯區都清晰可聞,我們有兩個夜晚就坐在這裡的餐廳裡,一邊聽著祈禱文,一邊吃晚餐。必須提醒自己正身處新加坡,否則便會掉進對一千零一夜的綺麗想像裡。